第(1/3)页 时光匆匆,中原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。 自从天福十二年,刘知远在太原称帝以后,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。 刘知远入主汴京第二年便把国号改为汉,并且将年号天福十三年改为乾祐元年,蠲免赋税,大赦天下。 这三年期间,刘知远稳定中原局势后,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镇归德,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。 杜重威抗命不从,刘知远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对前去讨伐。 杜重威誓死守城,汉军日久无功。 刘知远恐生他变,亲自来攻,死伤甚巨。 刘知远见强攻不克,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,许以不死。 此时魏州粮草用尽,城中将士多逾城逃亡。 杜重威无奈只能出城投降。 刘知远言而有信,没有杀杜重威,封其为检校太师、守太傅、兼中书令、楚国公。 至此,中原基本上平定。 原本谁都以为后汉平定四方,会千秋万代。 未曾想,乾祐元年正月,刘知远病重,召史弘肇、王章、苏逢吉、郭威等人托孤,随即驾崩,使得局势又变得微妙。 刘知远死后,其子刘承祐继位,史称汉隐帝。 汉隐帝年幼,朝政被勋旧大臣杨邠、史弘肇、王章、郭威所把持。 武夫掌权歧视文臣,遭致内部矛盾不断。 朝中武夫悍将,个个专横跋扈,议论朝政时,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,使汉隐帝难于忍受。 李太后弟弟李业要求当宣徽使。 刘承祐和李太后私下问杨邠。 杨邠认为不可。 刘承祐想立自己所宠爱的妃子耿夫人为后。 杨邠又认为不可。 耿夫人去世,将用皇后的礼节安葬。 杨邠再认为不可。 因此刘承祐大怒,左右又谗言诬陷。 刘承祐便于乾祐三年十一月将杨邠与史弘肇等人一同诛杀。 刘承祐又派使者到魏州去诛杀郭威。 郭威起兵反叛。 乾祐三年十一月十四日,郭威率兵渡河。 刘承祐派开封尹侯益、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、客省使阎晋卿等率兵抗拒,又派宦官鸗脱侦察郭威军队的动向。 鸗脱被郭威军抓住。 郭威叫鸗脱奏请刘承祐把李业等人缚送军中。 刘承祐拿着郭威奏章给李业等人看。 李业等都说郭威的反状已明,就把其在京的家属全部杀死。 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。 这件事为日后埋下了伏笔。 郭威率军抵达汴京城下,刘承祐到城外刘子坡观战,后汉军大败,第二天清晨又匆忙要逃回城去。 不料开封尹刘铢据城不让其入内。 刘承祐带苏逢吉、聂文进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。 郭允明见形势危急将刘承祐刺死。 郭威即位后,追谥其为隐皇帝。 郭威进入汴州后请太后临朝称制,并决定迎立刘知远之侄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。 就在刘赟动身前往汴梁时,郭威指使人假报契丹入寇,自己率大军出京迎敌。 行至中途,兵士哗变,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,拥立为帝,然后转回汴梁。 刘赟行至宋州时,郭威已抢先一步进入汴梁,逼迫太后下诏封自己为“监国”,总揽朝政大权,并以太后名义下诏废黜了刘赟,降封为开府仪同三司、检校太师上柱国、湘阴公,又遣部将郭崇威到宋州将刘赟囚禁在当地。 这一年,郭威正式登上皇帝宝座。 年号广顺,国号周,史称后周。 至此,五代十国终于进入到了最后一个王朝。 彼时的赵匡胤,因为此前听取了陈云的意见,如今刚刚补任东西班行首,属“殿前诸班”。 …… 山中修行无岁月,王朝更替如白马过隙。 经过两年时间的历劫,陈云总算偶然有一次修内丹,并成功出阳神,再次感应到真之一炁。 经过一段时间的参悟,他大致明白该如何感应到真之一炁的存在了。 这一日,傍晚时分。 外面晚霞绚丽布满天际。 第(1/3)页